综合新闻

丰收中国丨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科技支撑粮食

  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为支持粮食企业有钱收粮、积极入市,促进农民售粮变现、增产增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地方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为3300多户企业发放市场化收购贷款2100多亿元。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牢牢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

  另外,这十年我国农产品种植、生产、供应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未来我国粮食和农产品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多品种、高品质将成为发展方向。

  田间地头的金黄玉米,经过收割和脱粒,搭上运输卡车,来到加工厂,开启了“变身”之旅。整车的玉米粒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进入专用的输送通道。第一站先过个“安检”,目的是把石子、沙土等杂质清理出去,得到净粮。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人员 李雪:现在这个劳动强度降低了,工资也翻倍了,所以我选择了回到农村,从事了农业。

  天气变冷,热饮畅销。玉米汁成为不少“养生族”青睐的饮品。你能想到吗,这杯玉米汁,连杯子和吸管都是由玉米变成的。

  有了丰富的耕地资源才能有力地保障粮食生产。如今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的耕种模式,让昔日农作物难以生长的盐碱地也能种出好粮。下面我们就跟随一位种地达人,去现场感受。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负责人 潘修强:在我们团队里,只有我和我同学岁数偏大点,剩下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接着,玉米粒要在密闭的钢罐里,泡一个“酸性澡”,然后再经历研磨机和离心机的“千锤百炼”:分离、洗涤,干燥、加工后,生产出淀粉、糖类及氨基酸,这些主要深加工制品保证粮食安全和营养供给的同时,就算“提前毕业”了;另一部分还可以再利用的玉米原料则继续“变身”之旅。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人员 葛艳俊:我之前就是农村孩子,现在我们学习了更好的技术,有了更多的自动化、互联网这些思维,重新回到农村,希望在农村里面做点大事儿。

  现在我们新农人的小伙伴,正在通过电脑来操作农田。

  中储粮大连直属库党委书记 田子清:目前,这样的智能化粮库系统已经覆盖了我们中储粮的900多家直属库和分库,8万多个高清摄像头和473万个粮情传感器,共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粮食仓储物联网,坚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会种地到“慧”种地 盐碱地里的智慧农场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负责人 潘修强:我们这个无人收割机正在作业,来看看我们的操控平台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们的操控平台。

  “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

  现代化粮库当然不能只靠面积大,还有高科技护航。这里就是大连库的智能化运营中心,相当于整个粮库的中央处理器。智能化粮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出入库“一卡通”系统、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和数量监测系统。

  经过冷却,由玉米“变成”的吸管、刀叉、杯子、盘子等各种日常用品终于“揭开面纱”。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负责人 潘修强:大家好,我叫潘修强,以前我也是在城市坐办公室的,现在我是榆树村的村民,大家眼中的新农人。我们现在眼前看的这片稻田,以前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努力,把它变成了良田,并且我们还建立了智慧农场。我领大家看看我们的智慧农场到底是怎么智慧的。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玉米“变身记”

  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黑土地,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长期以来,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玉米深加工的产业链在不断延伸。

上一篇:《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

下一篇:安全生产走一线丨日照鲁碧新材料:安全文化助

Copyright © 2021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